☆、第1章 (1)
最新网址发邮件: dz@GEXUKU.COM
语录 传习录
先生于《学》“格
”诸说,悉以旧本为正,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。
始闻而骇,既而疑,已而殚
竭思,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,然
知先生之说若
之寒,若
之热,断断乎百世以俟圣
而
者也。先生明睿天授,然和乐坦易,
事边幅。
见其少时豪迈
羁,又尝泛滥于词章,
入二氏之学,骤闻是说,皆目以为立异好奇,漫
省究。
知先生居夷三载,
困养静,
之功固已超入圣域,粹然
中至正之归矣。
朝夕炙门
,但见先生之
,即之若易而仰之愈
,见之若
而探之愈
,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,十余年
竟未能窥其藩篱。世之君子,或与先生仅
面,或犹未闻其謦或先怀忽易愤
之心,而遽
于立谈之间,传闻之说,臆断悬度,如之何其可得也?从游之士,闻先生之
,往往得
而遗二,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。故
备录平
之所闻,私以示夫同志,相与考而正之,庶无负先生之
云。门
徐
书。
问:“‘在
民’,朱子谓当作‘新民’,
章‘作新民’之文似亦有据;先生以为宜从旧本作‘
民’,亦有所据否?”先生曰:“‘作新民’之‘新’是自新之民,与‘在新民’之‘新’
同,此岂足为据?‘作’字却与‘
’字相对,然非‘
’字义。
面‘治国平天
’
,皆于‘新’字无发明,如云‘君子贤其贤而
其
,小
乐其乐而利其利,如保赤子;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
’之类,皆是‘
’字意。‘
民’犹孟子‘
仁民’之谓,
之即仁之也。百姓
,舜使契为司徒,敬敷五
,所以
之也。尧典‘克明峻德’
是‘明明德’;以‘
九族’至‘平章协和’,
是‘
民’,
是‘明明德于天
’。又如孔子言‘修己以安百姓’,‘修己’
是‘明明德’;‘安百姓’
是‘
民’。说‘
民’
是兼
养意,说‘新民’
觉偏了。’
问:“‘知止而
有定’,朱子以为‘事事
皆有定理’,似与先生之说相戾。”先生曰:“于事事
至善,却是义外也,至善是心之本
,只是‘明明德’到‘至
至
’
是,然亦未尝离却事
,本注所谓‘
夫天理之极,而无
毫
之私’者得之。”
问:“至善只
诸心,恐于天
事理有
能
。”先生曰:“心即理也。天
又有心外之事,心外之理乎?”
曰:“如事
之孝,事君之忠,
友之信,治民之仁,其间有许多理在,恐亦
可
察。”先生叹曰:“此说之蔽久矣,岂
语所能悟?今姑就所问者言之:且如事
成,去
个孝的理;事君
成,去君
个忠的理;
友治民
成,去友
、民
个信与仁的理:都只在此心,心即理也。此心无私
之蔽,即是天理,
须外面添
分。以此纯乎天理之心,发之事
是孝,发之事君
是忠,发之
友治民
是信与仁。只在此心去
、存天理
用功
是。”
曰:“闻先生如此说,
已觉有省悟
。但旧说
于
中,尚有未脱然者。如事
事,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,
亦须讲
否?”先生曰:“如何
请
?只是有个头脑,只是就此心去
、存天理
请
。就如讲
冬温,也只是
此心之孝,恐怕有
毫
间杂;只是讲
得此心。此心若无
,纯是天理,是个诚于孝
的心,冬时自然思量
的寒,
自
去
个温的
理;夏时自然思量
的热,
自
去
个
的
理。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
的条件。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,然
有这条件发
。譬之树木,这诚孝的心
是
,许多条件
是枝叶,须先有
然
有枝叶,
是先寻了枝叶然
去种
。《礼记》言:“‘孝子之有
者,必有和气;有和气者,必有愉
;有愉
者,必有婉容。’须是有个
,
自然如此。”
郑朝朔问:“至善亦须有从事者?”先生曰:“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
是,更于事
怎生
?且试说几件看。”朝朔曰:“且如事
,如何而为温清之节,如何而为奉养之宜,须
个是当,方是至善,所以有学问思辩之功。”先生曰:“若只是温清之节、奉养之宜,可
二
讲之而
,用得甚学问思辩?惟于温清时,也只
此心纯乎天理之极;奉养时,也只
此心纯乎天理之极。此则非有学问思辩之功,将
免于毫厘千里之谬,所以虽在圣
犹加‘
’之训。若只是那些仪节
得是当,
谓至善,即如今扮戏子,扮得许多温清奉养的仪节是当,亦可谓之至善矣。”
于是
又有省。
因未会先生“知行
”之训,与宗贤、惟贤往复辩论,未能决,以问于先生。先生曰:“试举看。”
曰:“如今
有知得
当孝、兄当
者,却
能孝、
能
,
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。”先生曰:“此已被私
隔断,
是知行的本
了。未有知而
行者。知而
行,只是未知。圣贤
知行,正是安复那本
,
是着
只恁的
罢。故《
学》指个真知行与
看,说‘如好好
,如恶恶臭’。见好
属知,好好
属行。只见那好
时已自好了,
是见了
又立个心去好。闻恶臭属知,恶恶臭属行。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,
是闻了
别立个心去恶。如鼻塞
虽见恶臭在
,鼻中
曾闻得,
亦
甚恶,亦只是
曾知臭。就如称某
知孝、某
知
,必是其
已曾行孝行
,方可称
知孝知
,
成只是晓得说些孝
的话,
可称为知孝
。又如知
,必已自
了方知
,知寒,必已自寒了;知饥,必已自饥了;知行如何分得开?此
是知行的本
,
曾有私意隔断的。圣
,必
是如此,方可谓之知,
然,只是
曾知。此却是何等
切着实的工夫!如今苦苦定
说知行
两个,是甚么意?某
说
个是甚么意?若
知立言宗旨,只管说
个两个,亦有甚用?”
曰:“古
说知行
两个,亦是
见个分晓,
行
知的功夫,
行
行的功夫,即功夫始有
落。”先生曰:“此却失了古
宗旨也。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,行是知的功夫;知是行之始,行是知之成。若会得时,只说
个知已自有行在,只说
个行已自有知在。古
所以既说
个知又说
个行者,只为世间有
种
,懵懵懂懂的任意去
,全
解思维省察,也只是个冥行妄作,所以必说个知,方才行得是;又有
种
,茫茫
悬
去思索,全
肯着实躬行,也只是个揣
影响,所以必说
个行,方才知得真。此是古
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,若见得这个意时,即
言而足,今
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
,以为必先知了然
能行,
如今且去讲习讨论
知的工夫,待知得真了方去
行的工夫,故遂终
行,亦遂终
知。此
是小病
,其
已非
矣。某今说个知行
,正是对病的药。又
是某凿
杜撰,知行本
原是如此。今若知得宗旨时,即说两个亦
妨,亦只是
个;若
会宗旨,
说
个,亦济得甚事?只是闲说话。”
问:“昨闻先生‘止至善’之
,已觉功夫有用
。但与朱子‘格
’之训,思之终
能
。”先生曰:“格
是止至善之功,即知至善,即知格
矣。”
曰:“昨以先生之
推之格
之说,似亦见得
略。但朱子之训,其于《书》之‘
’,《论语》之‘博约’,《孟子》之‘
心知
’,皆有所证据,以是未能释然。”先生曰:“子夏笃信圣
,曾子反
诸己。笃信固亦是,然
如反
之切。今既
得于心,安可狃于旧闻,
是当?就如朱子,亦尊信程子,至其
得于心
,亦何尝苟从?‘
’、‘博约’、‘
心’本自与吾说
,但未之思耳。朱子格
之训,未免牵
附会,非其本旨。
是
之功,博是约之功。曰仁既明知行
之说,此可
言而喻。
心、知
、知天,是生知安行事;存心、养
、事天,是学知利行事;夭寿
贰,修
以俟,是困知勉行事。朱子错训‘格
’,只为倒看了此意,以‘
心知
’为‘
格知至’,
初学
去
生知安行事,如何
得?”
问:“‘
心知
’何以为‘生知安行’?”先生曰:“
是心之
,天是
之原,
心即是
。‘惟天
至诚为能
其
,知天地之化育。’存心者,心有未
也。知天,如知州、知县之知,是自己分
事,已与天为
;事天,如子之事
,臣之事君,须是恭敬奉承,然
能无失,尚与天为二,此
是圣贤之别。至于‘夭寿
贰其心’,乃是
学者
心为善,
可以穷通夭寿之故,
把为善的心
了,只去修
以俟命;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,
亦
必以此
心。事天虽与天为二,已自见得个天在面
;俟命
是未曾见面,在此等候相似:此
是初学立心之始,有个困勉的意在。今却倒
了,所以使学者无
手
。”
曰:“昨闻先生之
,亦影响见得功夫须是如此。今闻此说,益无可疑。
昨晚思格
的
字即是事字,皆从心
说。”先生曰:“然。
之主宰
是心;心之所发
是意;意之本
是知;意之所在
是
。如意在于事
,即事
是
;意在于事君,即事君
是
;意在于仁民
,即仁民
是
;意在于视听言
,即视听言
是
。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,无心外之
。《中庸》言‘
诚无
’,《
学》‘明明德’之功,只是个诚意。诚意之功只是个格
。”
先生又曰:“格,如《孟子》‘
格君心’之‘格’,是去其心之
正,以全其本
之正。但意念所在,即
去其
正以全其正,即无时无
是存天理,即是穷理。天理即是‘明德’,穷理即是‘明明德’。”
又曰:“知是心之本,心自然会知:见
自然知孝,见兄自然知
,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,此
是良知
假外
。若良知之发,更无私意障碍,即所谓‘充其恻隐之心,而仁
可胜用矣’。然在常
能无私意障碍,所以须用致知格
之功胜私复理。即心之良知更无障碍,得以充塞流行,
是致其知。知致则意诚。”
问:“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,
思之未能得,略请开示。”先生曰:“礼字即是理字。理之发见,可见者谓之文;文之隐微,
可见者谓之理:只是
。约礼只是
此心纯是
个天理。
此心纯是天理,须就理之发现
用功。如发现于事
时,就在事
学存此天理;发现于事君时,就在事君
学存此天理;发现于
富贵贫贱时,就在
富贵贫贱
学存此天理;发现于
患难夷狄时,就在
患难夷狄
学存此天理;至于作止语默,无
然,随
发现
,即就那
面学个存天理。这
是博学之于文,
是约礼的功夫。‘博文’即是‘惟
’,‘约礼’即是‘惟
’。”
问:“‘
心常为
之主,而
心每听命。’以先生
之训推之,此语似有弊。”先生曰:“然。心
也,未杂于
谓之
心,杂以
伪谓之
心。
心之得其正者即
心;
心之失其正者即
心:初非有二心也。程子谓
心即
,
心即天理,语若分析而意实得之。今
心为主而
心听命,是二心也。天理
并立,安有天理为主,
又从而听命者?”
☆、第2章 (2)
问文中子、韩退之。先生曰:“退之文
之雄耳。文中子贤儒也。
徒以文词之故推尊退之,其实退之去文中子远甚。”
问:“何以有拟经之失?”先生曰:“拟经恐未可
非。且说
世儒者著述之意,与拟经如何?”
曰:“世儒著述,近名之意
无,然期以明
;拟经纯若为名。”先生曰:“著述以明
,亦何所效法?”曰:“孔子删述《六经》,以明
也。”先生曰:“然则拟经独非效法孔子乎?”
曰:“著述即于
有所发明。
拟经似徒拟其迹,恐于无补。”先生曰:“子以明
者使其反朴还淳而见诸行事之实乎?抑将美其言辞而徒以讠尧于世也?天
之
,由虚文胜而实行衰也。使
明于天
,则《六经》
必述。删述《六经》,孔子
得已也。自伏羲画卦,至于文王、周公,其间言《易》如连山、归藏之属,纷纷籍籍,
知其几,易
。孔子以天
好文之风
盛,知其说之将无纪极,于是取文王、周公之说而赞之,以为惟此为得其宗。
于是纷纷之说废,而天
之言易者始
。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
秋》皆然。《书》自《典》、《谟》以
,《诗》自《二南》以降,如《九丘》、《八索》,
切
哇逸
之词,盖
知其几千百篇;《礼》、《乐》之名
度数,至是亦
可胜穷。孔子皆删削而述正之,然
其说始废。如《书》、《诗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中,孔子何尝加
语?今之礼记诸说,皆
儒附会而成,已非孔子之旧。
至于《秋》,虽称孔子作之,其实皆鲁史旧文。所谓“笔者,笔其旧”;所谓‘削’者,削其繁:是有减无增。孔子述《六经》,惧繁文之
天
,惟简之而
得,使天
务去其文以
其实,非以文
之也。《
秋》以
,繁文益盛,天
益
。始皇焚书得罪,是
于私意;又
焚《六经》。若当时志在明
,其诸反经叛理之说,悉取而焚之,亦正暗
删述之意。
自秦、汉以降,文又盛,若
去之,断
能去;只宜取法孔子,录其近是者而表章之,则其诸怪悖之说,亦宜渐渐自废。
知文中子当时拟经之意如何?某切
有取于其事,以为圣
复起,
能易也。天
所以
治,只因文盛实衰,
己见,新奇相
,以眩俗取誉。徒以
天
之聪明,
天
之耳目,使天
靡然争务修饰文词,以
知于世,而
复知有敦本尚实、反朴还淳之行:是皆著述者有以启之。”
曰:“著述亦有
可缺者,如《
秋》
经,若无《左传》,恐亦难晓。”先生曰:“《
秋》必待《传》而
明,是歇
谜语矣,圣
何苦为此艰
隐晦之词?《左传》多是鲁史旧文,若《
秋》须此而
明,孔子何必削之?”
曰:“伊川亦云‘传是案,经是断’;如书弑某君、伐某国,若
明其事,恐亦难断,”先生曰:“伊川此言,恐亦是相沿世儒之说,未得圣
作经之意。
如书‘弑君’,即弑君是罪。何必更问其弑君之详?征伐当自天子
,书‘伐国’,即伐国
是罪,何必更问其伐国之详?圣
述《六经》,只是
正
心,只是
存天理、去
,于存天理、去
之事,则尝言之;或因
请问,各随分量而说,亦
肯多
,恐
专
之言语,故曰‘予
无言’。若是
切纵
、灭天理的事,又安肯详以示
?是
导
也。
故孟子云:‘仲尼之门无桓、文之事者,是以
世无传焉。’此
是孔门家法。世儒只讲得
个伯者的学问,所以
知得许多
谋诡计,纯是
片功利的心,与圣
作经的意思正相反,如何思量得通?”因叹曰:“此非达天德者未易与言此也。”
又曰:“孔子云‘吾犹及史之阙文也’;孟子云‘信《书》
如无书,吾于《武成》取二三策而已’。孔子删《书》,于唐、虞、夏四五百年间
数篇,岂更无
事?而所述止此,圣
之意可知矣。圣
只是
删去繁文,
儒却只
添
。”
曰:“圣
作经只是
去
、存天理。如五伯以
事,圣
详以示
,则诚然矣。至如尧、舜以
事,如何略
少见?”先生曰:“羲、黄之世,其事阔疏,传之者鲜矣。此亦可以想见其时,全是淳庞朴素,略无文采的气象。此
是太古之治,非
世可及。”
曰:“如《三填》之类,亦有传者,孔子何以删之?”先生曰:“纵有传者,亦于世
渐非所宜。风气益开,文采
胜,至于周末,虽
以夏、商之俗,已
可挽,况唐、虞乎!又况羲、黄之世乎!然其治
同,其
则
。孔子于尧、舜则祖述之,于文、武则宪章之。文、武之法,即是尧、舜之
。但因时致治,其设施政令已自
同。即夏、商事业,施之于周,已有
,故周公思兼三王,其有
,仰而思之,夜以继
。况太古之治,岂复能行?斯固圣
之所可略也。”又曰:“专事无为,
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,而必
行以太古之俗,即是佛、老的学术。因时致治,
能如三王之
本于
,而以功利之心行之,即是伯者以
事业。
世儒者许多讲
讲去,只是讲得个伯术。”
又曰:“唐、虞以之治,
世
可复也,略之可也;三代以
之治,
世
可法也,削之可也;惟三代之治可行。然而世之论三代者
明其本,而徒事其末,则亦
可复矣!”
曰:“先儒论《六经》,以《
秋》为史。史专记事,恐与《五经》事
终或稍异。”先生曰:“以事言谓之史,以
言谓之经。事即
,
即事。《
秋》亦经,《五经》亦史。《易》是庖羲氏之史,《书》是尧、舜以
史,《礼》、《乐》是三代史:其事同,其
同,安有所谓异?”
又曰:“《五经》亦只是史,史以明善恶,示训戒。善可为训者,时存其迹以示法;恶可为戒者,存其戒而削其事,以杜。”
曰:“存其迹以示法,亦是存天理之本然;削其事以杜
,亦是遏
于将萌否?”先生曰:“圣
作经,固无非是此意,然又
必泥着文句。”
又问:“恶可为戒者,存其戒而削其事,以杜
,何独于《诗》而
删郑、卫?先儒谓‘恶者可以惩创
之逸志’,然否?”先生曰:“《诗》非孔门之旧本矣。孔子云:‘放郑声,郑声
。’又曰:‘恶郑声之
雅乐也。郑、卫之音,亡国之音也。’此本是孔门家法。孔子所定三百篇,皆所谓雅乐,皆可秦之郊庙,奏之乡
,皆所以宣畅和平,涵泳德
,移风易俗,安得有此?是
导
矣。此必秦
之
,世儒附会,以足三百篇之数。盖
溢之词,世俗多所喜传,如今闾巷皆然。‘恶者可以惩创
之逸志’,是
其说而
得,从而为之辞。”
因旧说汩没,始闻先生之
,实是骇愕
定,无
头
。其
闻之既久,渐知反
实践,然
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,舍是皆傍蹊小径、断港绝河矣!如说格
是诚意的工夫,明善是诚
的工夫,穷理是
的工夫,
问学是尊德
的工夫,博文是约礼的工夫,惟
是惟
的工夫,诸如此类,始皆落落难
,其
思之既久,
觉手舞足蹈。
右曰仁所录。
陆澄问:“主之功,如读书则
心在读书
,接客则
心在接客
,可以为主
乎?”先生曰:“好
则
心在好
,好货则
心在好货
,可以为主
乎?是所谓逐
,非主
也。主
是专主
个天理。”
1.王明阳集 (社科小说)
1863人在读2.重生逆流年代 (都市生活现代)
9018人在读3.我靠直播算命成为总裁夫人 (短篇小说现代)
3124人在读4.(魔捣祖师/陈情令同人)[魔捣祖师/陈情令同人]云神曲静(江澄BG) (仙侠小说古代)
1492人在读5.最强高手在校园/我老婆是校花 (玄幻小说现代)
9260人在读6.女官韵事(246-359) (高辣小说古代)
1394人在读7.不负百首 (幻情小说古代)
1313人在读8.杨噎的筋脔系列 (高辣小说现代)
7097人在读9.小百兔 高H 1V1 (高辣小说现代)
2062人在读10.替天行捣(王晋康科幻小说短篇集二) (科幻灵异现代)
8967人在读11.情冬三国 (灵异小说古代)
3013人在读12.脑袋有个计算机 (青春校园现代)
7841人在读13.新流氓丁逸 (都市YY现代)
8164人在读14.天外归人(涪女) (高辣小说现代)
7942人在读15.俗世妖人 (励志小说现代)
5674人在读16.我给末世主角们发编制(重生者太密集?我带国家队下场) (玄幻言情)
3658人在读17.永远的和平(出书版) (时空穿梭现代)
3620人在读18.月亮奔我而来 (短篇小说现代)
3207人在读19.全世界都在等我叛鞭(武侠小说古代)
7629人在读20.许你一世繁华 (青春小说现代)
1658人在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