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记录 | 搜书

二十四史精华分章阅读 1

姜忠喆 / 著
 加书签  朗读 滚屏

☆、第1章 序言

记住【歌旭文库】:GEXUKU.COM

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生息、发展的清晰脉络中,留部部浸透着类心血和智慧的历史史籍,仅记载了中华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全部程,也涵纳了中华民族的神财富和智慧。可以说,中国是个史籍浩如烟海、世无匹敌的文献之邦。在祖先留给们的神财富中,最优秀、也最代表的就是《二十四史》。

《二十四史》是中国惟部完整的官修史总集,也是世界部连续修造1800余年,记载4000余年悠久历史的辉煌巨著。主包括: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、《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晋书》、《宋书》、《南齐书》、《梁书》、《陈书》、《魏书》、《北齐书》、《周书》、《隋书》、《南史》、《北史》、《旧唐书》、《新唐书》、《旧五代史》、《新五代史》、《宋史》、《辽史》、《金史》、《元史》、《明史》。它以统的纪传裁,完整、系统地记录了起传说中的黄帝,迄明崇祯十七年间历史各个时期的经济、政治、科技、军事、文化、艺术、外等多方面容,展示了数十个王朝的衰轨迹,是研究中国历史最权威的史料,也是考查国周边国家历史的珍贵资料,堪称中华文明的“百科全书”。

《二十四史》厚的文化积淀,仅可作历史著作读,亦可作为文学名篇或政治著作读。但由于成书年代久远,文字艰,典故生僻且随可见,令广读者望而却步。为了使这部史学巨著在现代社会中重放异彩,让读者从中味博的华夏文明,莫测的生智慧,本书编委会倾为广读者朋友选编了部既可收藏又能读懂的《二十四史华》。

本书对《二十四史》行了心的整理,既有文对照,也有传世故事,集普及与研究,通俗与学术于,希望能够给喜欢史学的朋友以启迪与帮助。

☆、第2章 史记

节 《史记》概论

司马迁是国西汉时期杰的史学家、思想家和文学家,著的《史记》是中国第部纪传通史和第部传记文学名著。《史记》百三十篇,五十二万余字,记叙事起传说中的黄帝,到西汉中期的武帝,囊括约三千年的历史。“究天之际,通古今之,成家之言”,司马迁崇的史德、卓越的史识、湛的编纂例,开创了中国的历史学,并在中国思想史了光辉的章。

《史记》的最篇《太史公自序》是司马迁的自传。在这篇自传中,司马迁将其始祖追溯到颛顼时代的重、黎。颛顼任命南正重主管有关天的事务,任命正黎主管有关地的事务。世代相传,历经唐、虞、夏、商,到周宣王时成为司马氏。司马氏世代任周朝史官,到东周惠王、襄王时去周适晋,此分散在卫、赵、秦等国,司马迁是居秦支的裔。秦惠文王时,司马迁的八世祖司马错伐蜀有功,蜀郡守。秦昭襄王时,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为武安君起部将,与打赵国的平,坑杀赵军,起被迫自杀。秦始皇时,司马靳之孙司马昌曾任主铁官。至汉初,司马昌之子司马无泽安街市的市。司马无泽之子司马喜曾任五夫。司马喜之子司马谈为汉太史令,掌天官,重祖业,是司马迁的

司马谈“学天官于唐都,受《易》于杨何,习论于黄子”,通天文历法、阳顺逆,崇尚黄老之学,谨奉太史职守。《自序》所载《论六家旨》辟阐述阳、儒、墨、法、名、德六家学说的核心思想,对五家既有肯定也有批判,唯独对家推崇备至,试图以家融诸家。司马谈的学识、思想和修撰史书的宏愿对司马迁有着巨的影响。司马迁追溯其“世序天地”、“世典周史”的古老家世,落在于子重祖业,以继承孔子修《秋》自诩,这是顽强著述的主

司马迁字子,左冯翊夏阳(今陕西韩城)般认为,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(145年),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(90年),致与汉武帝相始终。

司马迁的表字、生卒年俱见于《太史公自序》和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,字“子”见于扬雄《法言·寡见》,生年至今有两说。《自序》中说:“(谈)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”,司马贞《索隐》引《博志》说:“太史令茂陵显武里夫司马迁,年二十八,三年六月乙卯除,六百石。”司马谈卒于元封元年(110年),三年为元封三年(108年),由此推二十八年,则司马迁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(135年)。《自序》说:“五年而当太初元年”,张守节《正义》案语说:“迁年四十二岁。”太初元年(104年)司马迁为四十二岁,由此推四十二年,则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(145年)。两种说法相差十年。近代的王国维《太史公行年考》提中元五年说;1944年,李之的《司马迁生年为建元六年辨》提建元六年说;1955年,郭沫若的《太史公行年考有问题》也持建元六年说。此两说并存,文史科书多采用“中元五年说”。王国维认为司马迁的卒年难以考证,“然视为与武帝相终始,当无误也”,成了没有定论的定论。

《自序》云:“迁生龙门,耕牧河山之阳,年十岁则诵古文。”据说龙门为禹治所凿,《尚书·禹贡》有“导河积石,至于龙门”之语,司马迁乐于自称。黄河龙门在今陕西韩城市与山西河津县界之,司马迁诞生于陕西韩城市。少年司马迁曾在这里耕作放牧,诵读古文,禀受天地自然的华。奇险灵秀的江西陵峡畔产生了伟的屈原,雄浑壮美的黄河龙门之滨育了伟的司马迁。

司马迁诵读的古文(籀文),有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世本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秋》等书。既能诵读古文,今文(隶书)自当通晓。文中当有少疑难,所以于孔安国、董仲。《汉书·儒林传》说:“安国为谏夫,授都尉朝,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。”《自序》阐释《秋》宗旨,称“余闻董生曰”,裴鈒《集解》引虔曰:“仲也。”这两明文记载司马迁与董仲、孔安国的关系,问故而已,并非正式的师徒授受。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条列经学源流,并没有提到司马迁师承何。所以,可以认为司马迁是自学成才,正如孔子之无常师。然《史记》阐释《秋》多按照公羊派的释义,引用《尚书》多采古文家之说,表明董仲、孔安国对司马迁影响极

二十岁的司马迁已是养厚蓄的饱学之士,于是“南游江、淮,会稽,探禹,窥九疑,浮于沅、湘;北涉汶、泗,讲业齐、鲁之都,观孔子之遗风,乡邹、峄,厄困鄱、薛、彭城,梁、楚以归”。这次游历足迹遍及江、黄河流域。此,司马迁了郎中,常常随驾巡行,游历颇多。元封元年(110年)司马迁三十五岁,奉命使巴、蜀以南,到邛、笮、昆明。司马迁的游历对写作《史记》影响极实地考察,印证古籍的记载;搜集资料,弥补文献之足;瞻仰古迹,凭吊贤,引发对先哲的无限崇敬;接触现实,察疾苦,发对民的切同;观览名山川,奇景异,陶冶发灵,抒发怀而为文,形成雄雅健,逸气纵横的风韵。所以以“行万里路,读万卷书”赞誉司马迁的成就与渊源。

司马迁使巴、蜀归在洛阳接受了的遗命。司马谈临拉着司马迁的手谆谆告诫:“余,汝必为太史;为太史,无忘吾所论著矣!”并说,完成论著了最的孝!司马迁俯首流涕回答说:“小子,请悉论先所次旧闻,弗敢阙!”

司马谈逝世之,三十八岁的司马迁果然继任太史令。于是“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”,整理史书记载及国家藏书,准备写作。继任太史令的第五年为太初元年(104年),四十二岁的司马迁倡议主持了太初改历,使用《太初历》。《太初历》很确,世除极少数王朝外,历代都沿用这历法。此,司马迁正式投入《史记》的著述。

司马迁并是奉诏修史,无意为当朝饰升平,歌功颂德。的著述是“别嫌疑,明是非,定犹豫,善善恶恶,贤贤贱肖”。司马迁抨汉武帝的政治,揭汉武帝迷信神仙方士的愚蠢,因而触怒汉武帝,汉武帝迟早都会迫害司马迁。《三国志·王肃传》云:“武帝闻其述《史记》,取孝景及己本纪览之,于是怒,削而投之,于今此两纪有录无书。遭李陵事,迁蚕室。”这与《西京杂记》《汉书旧仪注》记载相似,是汉魏学的可信之说。今本《史记·孝武本纪》抄自《封禅书》,多写汉武帝迷信神仙方士,失原意。

天汉三年(98年)司马迁四十八岁,因李陵事件而遭受腐刑。李陵事件始末,详见于《汉书》的《李广传》和《司马迁传·报任安书》。汉名将李广之孙李陵随贰师将军李广利,独率五千步卒,遭遇匈八万骑兵,血奋战,兵败投降,“全躯保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”。司马迁与李陵素无往,观其为,察其形,认为李陵是得已而降,“且得其当而报汉”,于是称说李陵之功,为之辩护。汉武帝怒,以为司马迁诋毁李广利,授意狱吏定司马迁为诬罔君罪。司马迁“家贫,财赂足以自赎”。为了完成伟的著述,被迫接受宫刑,神被严重摧残。蒙受奇耻,迫使司马迁重新审视现实。这灾难仅磨砺了发愤为作的意志,而且增强了著述的批判神。

司马迁,被任命为中书令。忍受着极端的苦与愤懑,完成了《史记》的创作。

《史记》产生于儒学独尊的西汉中期,起初“藏之名山,副在京师”,并未即时流传于世。杨恽为昭帝丞相杨敞之子,自幼喜读外祖司马迁之书,是《史记》的第个传播者。

《史记》原名《太史公书》、《太史公记》,或径称《太史公》。书中多次现“史记”词,都是泛指史书记载。直到唐朝编撰《隋书》才正式把《史记》列为书名。

今本《史记》百三十篇,与《自序》相符。《汉书·司马迁传》云:“十篇缺,有录无书。”三国魏张晏注:“迁没之,亡《景纪》、《武纪》、《礼书》、《乐书》、《兵书》、《汉将相年表》、《者列传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策列传》、《傅靳列传》。元、成之间褚先生补缺,作《武帝纪》、《三王世家》、《策》、《者传》,言辞鄙陋,非迁本意也。”《自序》文末司马贞《索隐述赞》亦云:“惜哉残缺,非才妄续。”这位褚先生名少孙,是西汉元帝、成帝年间的博学之士。崇拜司马迁,珍《史记》,为续补《史记》缺文,多方搜集资料,量揣测原意。凡续补之都标明“褚先生曰”,容易识别。续补容基本符原意,文辞笔法也有可观之,如《稽列传》的“西门豹治邺”就颇为彩。续补之文虽与原著存在差距,但也并非可读。

《史记》的注释始于六朝而盛于唐。旧注流传至今者唯三家最为著名:刘宋裴鈒的《史记集解》、唐司马贞的《史记索隐》、唐张守节的《史记正义》,称《史记》三家注。三家注原本分别流传,北宋时刻,将注释散列于正文之。三家注虽然例相近,但容各有所,《集解》广征博引,《索隐》探幽发微,《正义》详于地理,然而疏解正字始终是各家的重点。三家注补充了量史料,纠正原著舛误,且《索隐》、《正义》对《集解》、《正义》对《索隐》,都有少补充和纠正。三家注虽有少缺点错误,但至今仍有重意义。

[寻找更多新章] [章节报错] [推荐作品]
目录
大家正在读

国学经典相关推荐

百炼成神(法宝小说)倚天后记(洪荒流)登仙传(丹药升级)伊人浅笑醉云州(将军小说)大道之外(同人小说)妖艳渣受的自我修养(唯美小说)万道剑尊(升级练功)谁在说小爷的坏话?(历史架空)求道从红楼开始(神魔小说)花颜策(穿越时空)修仙绯闻(修真小说)国学经典  历史小说 

歌旭文库 | 当前时间:1:7

本站所有小说为转载作品,所有章节均由网友上传,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。

Copyright © 2010-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
[繁体中文]

联系站长:mail